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交付增长与业绩表现不同步 新能源车企 亟须提升规模效应!

交付增长与业绩表现不同步 新能源车企 亟须提升规模效应

时间:2025-07-05 19:45:48 来源:动之以情网 作者:知识 阅读:378次

2月1日晚,交付亟须公告称,增长其与华为合作的业绩AITO问界新能源车1月销量同比增长445.57%。但就在两天前,表现不同步新赛力斯业绩预告显示,车企公司2022年预计净亏损高达35亿元至39.5亿元。提升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获悉,规模伴随最近相关上市公司销量和业绩的交付亟须密集发布,多家公司呈现销量和营收增加,增长但亏损也大幅提升的业绩窘境。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翩翩起舞,表现不同步新但公司业绩并未同步跟上。车企对此,提升业内专家指出,规模借鉴特斯拉的交付亟须经验,新能源车企亟须提升规模效应。

亏损幅度扩大

“重庆两江赛力斯智慧工厂从1月27日就已全面复工复产,保障AITO问界新车的顺利交付。”赛力斯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根据赛力斯披露数据,AITO问界系列新能源汽车在2023年1月交付量达到4475辆,同比增长449.1%。在2022年,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3.5万辆,同比增长225.9%。其中,赛力斯汽车与华为联合推出的AITO汽车已经成为成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但是,销量快速增长的赛力斯也在经历业绩巨亏。根据业绩预告,赛力斯2022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35亿元到35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0.38%至109.36%;但同时预计净亏损为35亿元至39.5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为18.2亿元。

对于亏损的扩大,赛力斯解释称:一方面,2022年芯片、动力电池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虽然2022年一到三季度实现销量的连续正增长,但是疫情影响了客流进店量和市场推广活动的开展,同时影响了供应、物流、生产等诸多环节,产品产销量未达预期,前期固定资产投入较大,折旧及摊销费用较高。

1月30日也预计2022年亏损52亿元至58亿元。北汽蓝谷表示,2022年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动力电池等零部件成本上涨,挤压公司利润空间,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在港股上市的造车新势力也未能避免亏损。2022年第三季度,蔚来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2.6%,但净亏损同比扩大3.9倍至41.11亿元;小鹏汽车营收同比增长19.3%,净亏损同比扩大49.69%至23.8亿元;理想汽车营收同比增长20.2%,净亏损为16.5亿元,同比扩大1.57倍。

产销规模偏低

面对巨亏,北汽蓝谷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解释:公司产品销量还处于快速提升期,规模效应不明显。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技术研发、品牌渠道建设上持续投入,也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赛力斯表示,目前正处于新品投放的“爬坡阶段”,尚不具备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已经成为中汽车行业必须直面的问题。以赛力斯为例,AITO问界系列新车在2022年的实际销量,仅有7.5万辆,相比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此前为AITO问界定下的3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完成率仅为25%。

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普遍没有实现盈利是现实,但是,新能源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许海东认为,规模对盈利很重要,特斯拉就是在全球销量超过40万辆后开始盈利的。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对记者指出,特斯拉现在的单车利润约9700美元,是丰田单车利润1200美元的8倍左右,而的单车利润约1500美元。比亚迪2022年销售186.35万辆新车,特斯拉2022年交付131万辆新车,远高于赛力斯、蔚来、小鹏和理想等公司。这说明新能源汽车产销形成规模后,降低零部件等成本,完全能够实现盈利,并在盈利方面胜过传统燃油车。

如何提升规模效应

对于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如何扭亏为盈,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首席技术官蔡建永分析称,目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汽车行业投资大,没有规模效应很难盈利。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程似骐也表示,销售价格为30万元、25万元、20万元和15万元的纯电车型,受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高企和补贴退坡的冲击,年销量分别需要增加19.6%、21%、27.9%、41%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规模效应将成为新能源车企生存发展的关键。

近期,国内已有新能源车生产企业开始努力以各种方式提升规模化水平。记者日前在临港乘用车基地采访时发现,基地产线已经实现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24小时共线生产,一线员工前一辆生产的是上汽名爵的燃油车,后一辆有可能是上汽飞凡的电动车。上汽乘用车有关人士介绍,上汽集团利用自身优势,在生产端通过共线生产可以盘活燃油车既有生产资源,从而提升新能源车造车的规模效应,有效摊薄成本。

旗下埃安则通过新建20万辆年产能的第二智造中心,全面专注于AION Y Plus新能源车的制造生产,该中心已经被打造成为“只造一款车的工厂”。埃安有关人士介绍,企业希望规模效应的最大化,可以带来极致的效率、深度的定制和最高的品质,实现“少即是多”。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 进击“中国氢都”:最高补贴2千万,武汉出台支持氢能发展16条政策
  • 贝索斯、布隆伯格、比尔·盖茨…亿万富翁在格陵兰岛“寻宝”
  • 小米发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雷军:成本每台约六、七十万,尚无法量产
  • 央行8月10进行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中标利率为2.10%与此前持平
  • 投融资市场入场券“一票难求”,如何挖掘生物医药优质初创企业?
  •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防止运动式减碳不能急于求成
  • 多家券商二季度重仓股曝光:新进江河集团等19只个股 关注高景气赛道
  • 【清华长庚科普】痛风患者九项护肾法则
推荐内容
  • 多地施策壮大民营经济市场主体
  • 涉及商标侵权官司较多 中华老字号“德州扒鸡”拟IPO
  • 养老理财市场爆发 银行理财子直追公募养老FOF
  • 新能源车7月销量超预期 比亚迪“借电”重回零售量榜首
  • 北京通州马驹桥镇涉疫风险点位公布,有交集请报备
  • 暑期儿童走失警情频发,宁波一公安分局一个月接报139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