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出境团队游释放旅游业复苏信号,产业链抢滩有何隐忧? 旅游业专家这样说……!

出境团队游释放旅游业复苏信号,产业链抢滩有何隐忧? 旅游业专家这样说……

时间:2025-07-05 18:16:06 来源:动之以情网 作者:时尚 阅读:635次

每经记者 杨卉 每经编辑 杨夏 

2月6日起,出境产业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试点恢复。团队滩耗了三年的游释游业忧旅游业样说业者,似乎可以杀将出去了。放旅复苏

出境团队游开放后,信号沉寂三年的链抢产业链将会如何?2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资深旅游专家、何隐《中国旅游报》前社长/总编辑、出境产业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先生,团队滩探讨出境团队游复苏背后的游释游业忧旅游业样说信号,以及出境游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的放旅复苏未来走向。

高舜礼认为,信号出境游复苏意味着旅游市场进入全面性恢复轨道,链抢但他不建议旅游产业链急于抢滩,何隐出境游接待能力的出境产业恢复尚需时间。

首批前往新加坡的跟团游客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卉 摄

出境游恢复意味着市场进入全面性恢复轨道

NBD:经历了1000多天的暂停后,出境团队游的恢复有哪些关键意义?

高舜礼:首先,对旅游业来说,出入境政策的开放是最佳提振剂,给长期萎靡的旅游业和从业者带来了信心。

其次,出境团队游的开放本身具有三大现实意义:一是意味着旅游市场已进入全面性的恢复轨道,全面是指“三大市场”,包括了国内、入境、出境游都开始恢复;二是标志着国民生活的全面恢复,旅游是生活之必需,如今境外也可以旅游了;三是有利于消除我国疫情的国际影响,首批面向20个国家放开是一个良好开端,证明在部分国家看来中国疫情已无危险、中国游客是安全的。

NBD:出境团队游恢复初期,与出入境相关的产业链应该如此?

高舜礼:团队游是出境游形式之一,团队游具有一定的组织流程。游客三年未出境,对出境流程难免生疏,各国在疫情结束前又各有不同要求,旅行社可代消费者完成一系列繁琐的操作。尤其是各国针对签证的要求也有差异,在出境游刚刚开放的阶段,游客会更依赖旅行社出游,倾向于选择跟团的形式,对旅行社及OTA(在线旅游)来说是好事。

NBD:近期出境团队游市场火热,“新西兰首发团1分钟售罄”等消息更给为市场添了一把火,出境团队游恢复后,是否有望在今年暑假或其余旅游旺季/特殊节点迎来爆发式增长?

高舜礼:出境团队游的逐步恢复,意味着旅游市场已进入全面性的恢复轨道,但整体来看,出境团队游这个细分领域的恢复速度不会很快。原因如下:

从国际环境看,各国仍处于全球性疫情影响之下,普遍经济下行压力大。即便是美欧等较早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国家,其出境旅游也仍有待恢复。

此外,当下进行的出境游,较高的花费开支也是一个问题。若将国内游为参照物,出境游的花费要明显高于国内游。

以携程2019年(疫情前)所做出境游数据为例,春节通过其旅游平台报名跟团游、自由行、定制游等人均花费约为7000元,相当于国内游同类型产品价格的2倍。经历了三年疫情,居民腰包大都受到一定影响的情况下,很难对有实力和决心出境旅游者(数量)作乐观估计。因此出境游团队游要复苏绝不是一蹴而就,还需要一段时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建议旅游组织方不要急于抢滩

NBD:从行业角度看,以往不少出境团队游都靠走量,从境外供应商处压低价格,再辅以餐饮、购物等,游玩多是“走马观花”。后疫情时代,这种模式是否会发生改变?供需架构是否会因此调整?

高舜礼:出境游的产品选择和消费模式在疫后不会有大的改变。近些年,包括目前,国内选择出境游的消费者中,很大一部分还带有“扫盲”“尝鲜”等特征;追求性价比、一次游多国、观光为主占的消费者较大比重。

虽也有少量游客注重品质、文化和体验,有些旅行社和媒体也在鼓吹,但总体上远不足以改变出境游的整体状况。而疫情状态下一些暂时性的新特点、新现象,在疫后随着诸多条件的改变,恐怕更大前景是逐步式微,转化提升为新趋势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NBD:境外地接社已经连续3年没有接待中国游客,根据地接社反馈,境外服务商已经明显减少了对客群资源的投入,目前境外目的地接待能力修复如何?旅行社或其余从业者在组织出境团队游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高舜礼:国外和国内的情况是相似的。长期疫情让旅游接待条件和能力大打折扣,硬件和软件都明显欠缺。

具体来看,硬件上,受长期歇业影响,很多境外旅游接待设施设备已经老化、需要时间修复。软件方面,旅行社等从业者人员流失严重,境外目的地接待能力参差不齐的背景下,旅游组织方的产品也很难及时做出更新调整。

在此背景下,出境游品质想有一个的提升,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旅游组织方不要急于抢滩,待境外目的地的接待条件有所恢复后,再考虑大范围增加国际旅游供给更为理性。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 黄金交易提醒:金价自一周低位反弹 多空博弈或加剧
  • 徐工机械去年挣了56亿,出口额创历史新高
  • 全球连线丨马里乌波尔为何成为俄乌冲突焦点
  • 旅游业经历前所未有“倒春寒” 消失的游客去哪儿了
  • 美联储加息正接近顶峰?逐利者正重返新兴市场,以17年最快的速度
  • 最高法:全国法院严打养老诈骗犯罪
  • 死不起?太平间3天38000元!医院“天价殡葬费”频出,北京卫健委出手!
  • 人民日报评论员: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
推荐内容
  • 史上最“贵”世界杯开幕!“中国味”超浓,多家A股公司参与!超400亿“大生意”也开启 概念股躁动|观赛指南
  • 乌边防部门:乌克兰难民没有国际护照不得进入欧盟
  • 十年了,还记得你发的第一条朋友圈吗?
  • 起底“唯识深层沟通”精神控制组织:洗脑、诈财、害命……快认清这个非法组织的真面目
  • 长安汽车称开机广告时长较短不会更改,车机弹窗尚处监管空白
  • 银行的东北账本: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是江浙粤的4.61倍,有的银行在此亏钱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