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通达欧洲24个国家!国家发改委:中欧班列是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重大创新!

通达欧洲24个国家!国家发改委:中欧班列是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重大创新

时间:2025-07-05 19:44:13 来源:动之以情网 作者:焦点 阅读:449次

国家发改委今天(8月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达体系介绍中欧班列发展有关情况。欧洲

多举措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发改委举行的个国改委国际新闻发布会上,国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家国将通过进一步维护“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品牌,中欧打造更加成熟可靠的班列国际物流大通道,完善中欧班列高质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举措,运输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服务

据介绍,重大创2016年6月8日,通达体系中国铁路正式启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欧洲在各方努力下,个国改委国际中欧班列进入规范化、家国规模化发展阶段,中欧开行质量不断提升。班列

2016年至2019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从1702列增长到8225列,三年增长了近5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海运、空运受阻,中欧班列又承担起保障国际物流、驰援海外抗疫的重任,2020年开行突破万列,达12406列,2021年15183列,为稳定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助力中欧沿线共同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铁集团货运部主任庄河表示,将进一步抓好口岸和后方通道扩能改造,提升运输能力。进一步协调国外铁路,巩固拓展中欧班列在组织、时效、成本、服务、安全等方面既有成果。进一步推进境外通道多元化发展,促进形成“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中欧班列境外通道网络格局,确保通道安全畅通。进一步完善中欧班列高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升中欧班列开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发挥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和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的作用,落地更多成果。

国铁集团货运部主任 庄河:为维护“中欧班列”统一品牌,国铁集团将加强统筹,会同各地中欧班列开行主体,进一步统一使用规范中欧班列称谓,即“中欧班列(始发城市—终到城市)”或“中欧班列(国内始发或终到城市)”,共同将中欧班列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的知名物流品牌。

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4个国家

在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中欧班列的开行对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特别是与欧洲国家贸易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2年7月底,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4个国家。

2021年,我国与中欧班列通达的德国、波兰、法国等24个国家进出口6.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7%。其中,对24个国家出口4.29万亿元,同比增长21.7%;自24个国家进口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6.6%。

今年上半年,我国与24个国家进出口3.45万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对24个国家出口2.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自24个国家进口1.28万亿元,同比增长0.2%。

海关总署监管司副司长 夏俊:从占比看,我国与24个国家的进出口值占我国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例在17.4%左右。中欧班列的开行对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特别是中欧班列通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中欧班列是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重大创新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欧班列构建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陆路运输新通道,是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重大创新。

据了解,相对于海运和空运,中欧班列运输价格是航空的1/5,运行时间是海运的1/4,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稳定性高,对具有一定运量规模和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欧班列充分发挥国际铁路联运“分段运输”、人员接触少的优势,全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源,有效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向欧洲发运防疫物资1420万件、10.9万吨,成为国际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生动诠释了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欧班列沿线各国通力合作、共同抵御风险,实现了中欧班列“不停摆”“强时效”“稳增长”。今年1—7月,中欧班列开行8990列,运送货物86.9万标箱,连续27个月保持“月行千列”水平。从月度调度情况看,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欧班列在经历了3、4月份的小幅短暂回落后,从5月份开始单月运量快速回升,5、6月份已恢复到乌克兰危机爆发前的正常水平;特别是7月份开行量大幅增长,单月开行量首次突破1500列大关,去程、回程和开行总量均创下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最高纪录。

国家发展改革委开放司司长 徐建平:从季度调度情况看,今年一季度开行3641列,其中去程2005列、回程1636列;二季度开行3873列,其中去程2035列、回程1838列,均较一季度实现增长。正是由于中欧班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公共产品,所以才不断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增长潜力。

(总台央视记者 张歆 黄宝池)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 应对变局,如何发力?——来自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的观察
  • 中金:维持361度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4.31港元
  • 方证视点:政策托底 估值回升
  • 外需艰难,内需可期!聚烯烃市场未来交易的主线是?
  • 吴奇隆、蔡徐坤、华晨宇、李宇春……明星爱上专利,粉丝支持正版
  • 圣诺医药-B1月16日斥资62.5万港元回购1.1万股
  • 2023,看长城汽车的后劲与反转
  • 东海期货:美国三大谷物行情基调不变 美豆多头行情稳固
推荐内容
  • 世界杯爆冷门,中国足球投资爆“冷”
  • 62亿大动作!3倍大牛股出手
  • 亚马逊周三启动其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 逾18000名员工将受到影响
  • 新华全媒+|疫苗送上门,打通老年人接种“最后一公里”
  • 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 为新市民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
  • 拆封不影响无理由退货 应成为常识